2025年7月26日,“提视造境Promptoscape:国际人工智能艺术文献展”在上海民生现代美术馆开幕
近期,多家民营美术馆相继退出或宣告关闭,引发了业界对国内美术馆生存现状的广泛关注与讨论。过去十年间,中国的美术馆事业曾迎来一轮兴建与扩张的热潮。其中,以地产企业为背景的民营美术馆和依托私人收藏建立的私人美术馆,作为国有博物馆、美术馆体系之外的两大重要类型,不仅丰富了艺术生态,也为公众带来了更多元的文化体验。
而当下,美术馆正步入“冰火两重天”的双重考验:一方面,不少美术馆无奈离场;另一方面,多地热门美术馆和博物馆排长队、预约难成为常态,观众热情高涨,竟也成了一种“甜蜜的负担”。在这一冷一热之间,不免让人思考:当资本的热情和意愿减弱,什么才是美术馆可持续生存和发展的关键?
原上海民生现代美术馆馆长、现久事文传艺术总监甘智漪长期关注中国的美术馆发展事业,曾参与起草非国有美术馆规范性相关制度文件,对民营美术馆的运营管理实践积累了多年的经验。在甘智漪看来,当下部分民营美术馆的退出并不代表美术馆事业步入寒冬,恰恰相反,这正是一个行业集体反思的机会。
上海久事美术馆“2025西班牙艺术季”展览现场
“美术馆属于公益性文化事业机构,是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美术馆本身是非盈利组织,大家不要认为做美术馆是一个“商业模式”。美术馆的运营是一个十分复杂和综合的课题,需要结合文化发展需要、自身定位、观众需求、市场变化来确定美术馆的展览项目和公共教育活动的内容和策略,同时还要考虑如何有效降低成本,如何获得社会支持,赢得观众认可,这些都很考验执行者和团队的专业能力与经验。”
近日,针对美术馆相关热点议题,甘智漪接受艺术中国专访,就当下美术馆的日常经营和造血机制,美术馆的运营投入和营收占比情况,美术馆在市场培育方面的影响和作用,以及人气与流量对美术馆可持续经营的影响等问题分享了她的经验和看法。
艺术中国:近期,业内有一种观点认为中国的美术馆时代正在退潮,美术馆运营面临一个比较艰难的时刻,对此您有怎样的观感?
甘智漪:我不这样认为。单从上海的情况来看,目前上海的美术馆应该超过了100家,从去年的数据看退出的有五六家,但也有新增的数据。中国的美术馆在过去十年有一个快速发展的时期,尤其是地产投资类美术馆和收藏家发起设立的私人美术馆发展迅猛。
上海民生现代美术馆“上海:摄影之都 1910年代—2020年代”
一直以来,各地政府主管部门对于公益美术馆的运行有许多优惠和扶持政策。比如地产类美术馆在房地产开发项目中建设场馆,可以享受当地政府给予的公建配套和税收方面的减免优惠。另外,一些地方的政府主管部门对于美术馆的建设和创立会给予开办费用的资助,政府的文化发展基金更是在美术馆的优秀展览、公共教育活动方面给予资助资金的奖励政策,这些在各地美术馆运行过程中都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近年来,这些大的政策支持环境没有改变,而是越来越多。
当前,我们正在经历后疫情时代的经济和社会环境的转变,这种转变引致的民营美术馆、画廊运营的阵痛,改变了资本对公益艺术投入的信心和热情。而全球艺术市场也正经历一轮显著的深度调整,这种全球性的市场降温不可避免地会影响国内艺术生态,依赖外部输血的民营美术馆自然首当其冲。另一方面,社会资金流向趋于保守,文化艺术消费市场也显现出阶段性变化。美术馆以“打卡拍照”的浅层参与观众不在少数,而深度的艺术鉴赏与消费群体尚需培育。同时,艺术品收藏市场的价格预期和流动性也发生了变化。民营美术馆的运营模式正面临结构性挑战,部分美术馆选择暂停运营,可视为应对当前复杂环境的一种策略性调整和暂时性收缩。
2025年久事艺术沙龙:物乐其华——高迪之声
记得2018年6月,由上海市文化广播影视管理局制定的 《上海市美术馆管理办法(试行)》(以下简称《办法》)在全市推行,这是全国出台的第一个省级美术馆行业管理规范性文件。值得注意的是,在办法中美术馆的公共文化服务与公益属性被特别强调。美术馆本身是非盈利机构,是一项艺术公益性事业。大家不要错误地认为做美术馆是一个“商业模式”,是一门赚钱的生意。另外,从公益美术馆相关的配套法律来说,美术馆获得的收益,无论是实物资产还是现金资产,都是社会资产,必须留在美术馆。美术馆要想可持续生存和经营,健康的营运模式非常重要,这背后考验的是管理者和团队的经验和水平。
艺术中国:您拥有十余年的美术馆管理和运营经验,您认为运营者需要具备哪些能力以应对当下的机遇和挑战?
甘智漪:我自己在做美术馆的管理者时,金融创新和银行管理实践带给我的丰富经验为我运营美术馆提供了许多帮助。对于美术馆运营者和管理者来说,相关的专业背景、经营理念、服务理念、团队意识、市场预判、法律常识都要有。
美术馆事实上是个需要多部门协作的平台,馆长和运营者事实上的作用相当于职业经理人,其需要的不仅仅是对艺术本身研究的知识背景,还需要多方资源的判断能力、整合能力和统筹能力。比如,如何筛选和策划符合美术馆定位的展览和公教活动项目,如何有效控制运营成本,如何争取更多资源支持,如何营销和推广,如何进行商务合作等等。当前我们正处于信息化、数字化、智能化交织融合的新时代,美术馆的媒体推广、舆情监测和处理也是一个新课题,这些都极大考验美术馆的整体管理水平。
上海博物馆“金字塔之巅”“法老的国度”展厅现场,图片来自上海博物馆
艺术中国:就日常运营来说,美术馆日常营收和花销占比最大的是哪一部分?美术馆合理的硬件投入与运营占比大概是怎样的一种状态?
甘智漪:在美术馆的运维成本中,首要部分是场地成本。地产类美术馆因为场馆通常为自建,其租赁成本支出相对要少,具备比较明显的优势。相比之下,采用场地租赁方式运行的美术馆,便存在较大比例的租赁成本;第二块是主营业务展览和公共教育活动投入,这部分成本占整体运维成本的比重也很高;第三块是人力资源成本;第四块是维护费用,包括水电煤、保安、保洁等。任何一种体量的美术馆,都逃不开这四项成本,因此,做好成本管控对美术馆来说极其重要。
在展览项目中,若能找到优质且成本较低的项目,无疑是最理想的情况。部分美术馆依托专业的策展团队,可以自主开发项目,也可以将成本控制在较低水平。反之,如果缺乏优秀的策展与运营团队,所有项目全都依赖外部引进,即我们通常所说的“罐头展”,相应成本势必拉高。
维护费用如何降低也有技巧。根据国家相关规定,美术馆的物业配置标准,如不同面积对应的人员数量及排班制度等已有明确要求。在此基础上,通过系统记录和观察日常访客的时段分布与人流变化,并合理调配展区与非展区的工作人员等方法,都可以在符合标准的前提下进一步实现成本的有效控制。
上博文创
艺术中国:从营收方面来说,展览门票、艺术衍生品包括文创收入等,哪部分营收占比相对较大?
甘智漪:从近期上海博物馆公布的信息来看,博物馆、美术馆的收入来源发生了一个较为明显的结构转变:文化创意衍生品销售额超过博物馆门票收入。
可以说,美术馆正在进入一个“艺术衍生品王炸”时代。一个展览如果衍生品做得好,往往能为美术馆带来可观的收入。现在的观众对门票价格非常敏感,大家心里都有一杆秤,会衡量这个展览到底值不值得购票去看。有时候被“劝退”的不一定是展览不好,可能只是“性价比”不高。而艺术衍生品则不同,人们能将“艺术情绪”带回家,一个好展览的艺术心理疗愈效果在延伸,有的观众可能买门票看展花了几十元,最终却买了几百元的衍生品带回家。
于是,衍生品便成了现在各大博物馆、美术馆最热门的赛道。各地美术馆能否敏锐地捕捉这一趋势,顺应市场需求,在艺术衍生品开发中挖掘美术馆的造血机制,扩充运营资金来源,为长期永续运营资金建立起储备机制,也即业界一直积极呼吁提倡的“耐心资本”,很考验美术馆运营者的市场把握眼光和综合运营实力。
观众排队购买文创产品
艺术中国:您过去在考虑拟举办的展览项目和活动时都会考虑哪些因素?
甘智漪:因为项目来源是多样化的,包括机构合作、策展人推荐、艺术家合作、自主策划以及国际文化交流。提案项目来源本身自带合作的模式,但最重要的是展览和活动项目与美术馆自身的定位是否契合。
展览《生声不息:塞莱斯特·布谢-穆日诺》,混合媒介声音装置《趋势》
这让我想起了2017年在上海民生现代美术馆所做的展览《生声不息:塞莱斯特·布谢-穆日诺》。在原世博法国馆的核心筒展厅,塞莱斯特为展览定制的混合媒介声音装置《趋势》,大小不一的白色瓷碗漂浮在蔚蓝色的水池当中。水波载着210只瓷碗移动,不同的碗相遇、碰撞、分离,声音在整个核心筒大厅和参观者的耳边回响,至今依然令人印象深刻。这个项目也是我们与法国驻华大使馆、驻沪总领馆合作的首个大型声音艺术展览,而在我的馆长生涯里,中法文化交流项目就做了200多个。此外,像“诗歌来到美术馆”“城市漫步”等公教活动在上海民生现代美术馆也持续多年,收获了很多铁杆粉丝。2019年“诗歌来到美术馆”还获得了文旅部颁发的“优秀公共教育奖”。那一年,我们不仅持续做了“诗歌来到美术馆”,还与香港国际诗歌节、上海国际诗歌节开展合作,使一个公众教育活动的品牌项目从内涵到外延都得到了极大的丰富和拓展。所以,无论是展览还是公共教育项目,都需要美术馆的团队不断挖掘它的内涵和外延,把一个项目做扎实,做到真正受观众喜欢。
艺术中国:公众的口味、需要与展览的学术性、专业性如何平衡?
甘智漪:评估一个展览项目做与不做,我们首先考虑的因素并不是观众流量或者能否成为“网红”,而是是否有专业价值,能带来新的研究视角或提供一种全新的艺术呈现。至于展览是否有流量,是后续策展、公教团队和媒体部门要在学术研究、活动设计和营销推广上下功夫的事情。选择项目的最初标准和初心,从来不是成为“网红”,而是艺术本身。
做美术馆,不仅要专业,更不能欺骗观众。作品如果是复制品,需要明确标注、如实告知。如果把大量打印件、复制品混进真迹中,上海的观众现在鉴赏能力很高,一旦发现,可能会直接“劝退”。所以美术馆做展览,要非常清楚展览的学术价值、展品的来源出处,要深入做好研究。
艺术中国:您认为美术馆在当下的文化建设、市场培育包括公众教育上,还能够发挥怎样的作用?
甘智漪:当一座城市有了艺术,也就有了城市自己的语言。我一直坚信,美术馆和博物馆在城市中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它们是广大市民精神栖息的地方。
如今,人们面临的最大困境在于审美和眼界。知识可以提升,经验可以累积,但只有审美这道坎很难跨越,好与不好也许就在“一念之间”。一旦具备了一定的艺术审美力,才是真正入了美术馆运营的“境界之门”,而它又决定了我们带领观众的“艺术之旅”所能达到的高度。
马塞尔·杜尚奖艺术家主题展“沿着本没有的路行进”2019年9月上海民生现代美术馆开幕
仍然以上海为例,近年来在上海的美术馆事业图景中,国有美术馆体系呈现出愈加丰富和多元的格局。除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中华艺术宫、上海博物馆等传统市级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持续发挥核心作用外,一批由国有企业投资兴建并运营的美术馆也越来越成为推动城市文化建设的一支不可忽视的重要力量。
俯瞰浦东美术馆
例如,由上海西岸开发(集团)有限公司开发建设,目前正在与法国蓬皮杜中心开展五年展陈合作项目的西岸美术馆,由陆家嘴集团投资建设、目前正在推出与英国泰特美术馆合作项目的浦东美术馆,以及由久事集团依托外滩历史建筑资源打造的久事美术馆群落,皆以企业化运营、国际化视野和专业化定位为特色,不仅有效履行了国有企业的社会责任,更通过高质量的展览策划、国际文化交流和城市空间赋能,丰富了上海的文化生态,为城市文化建设与文旅融合发展提供了坚实支撑,形成了公立与国企办机构双轨并行、互补共赢的崭新格局。
上海久事美术馆
艺术可以滋养人、疗愈人,也可以改变人们的生活和看世界的眼光。我期待美术馆从业者在未来,能够通过更系统化的美育项目进一步提升公众审美素养,培育成熟的文化消费市场,驱动艺术与商业良性互动。让艺术赋能每个人,共同构建更富人文关怀的社会。
受访人简介
原上海民生现代美术馆馆长、现久事文传艺术总监甘智漪
甘智漪, 现任上海久事文化传播有限公司艺术总监、鲁迅文化基金会秘书处副秘书长、上海新艺联常务理事,原上海美术馆协会副会长,原上海二十一世纪民生美术馆、上海民生现代美术馆馆长。2024年获颁法国文学与艺术军官勋章。
自 2013年筹备上海二十一世纪民生美术馆起, 甘智漪一直致力于在民生美术馆推动中国当代艺术展示与国际艺术文化交流。她策略性地将金融管理的理念和资源带入民营美术馆,努力使民生美术馆逐渐承担起艺术传播和教育的职能,主持并推出了一系列大型中外当代艺术展览、项目以及公共教育活动。
【采访、撰文/台馨遥,部分图片源自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