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身边有没有这样的学生?
考场上卷子一摊开,笔握在手里刷刷刷写得飞快,最后分数出来也确实好看。家长瞅着那分数,眉开眼笑合不拢嘴;老师看见了,却在心里悄悄叹气。
为啥会这样?
他们的脑子,说难听点跟点读机没多大区别,按一个键就蹦一个答案,遇上题目稍微换个问法、变个形式,立马就卡壳死机。
这类学生,特别信培训班那一套。
因为培训班给的东西,见效快,能带来立竿见影的爽感,跟打针打上瘾似的。今天刚学会一个提分技巧,明天考试就能多拿五分,多带劲。
课堂上老师讲的思维训练,他们听着听着就打哈欠,心里嘀咕“这玩意儿又不考,讲那么多干嘛”。
但问题就出在这儿,培训班那套模式看着高效,其实是在透支智商的存款,跟提前支取公积金一个道理。
眼下是爽了,往后的日子就得天天吃土。
真正的课堂训练,练的是“为什么”的能力。
说实在的,短期内成绩可能看不出啥变化,但时间一长,差距就显出来了。前者只能靠刷题续命,题目稍变就懵;后者慢慢摸到逻辑的门槛,题怎么变都能应付。
到最后,一碰上反套路的题,那些靠速成技巧的学生直接傻眼,反倒是平时在课堂思维训练里磨出来的学生,能轻松破解。
说白了,这类学生的成绩看着“含金量高”,其实跟奶茶里加珍珠差不多,全是料,没多少营养。家长盯着分数沾沾自喜。
结果高考题型一换风格,立马原形毕露。
还有一类孩子,整天摆出“我很努力”的架势。
书桌上堆得全是参考书,手边放着三杯奶茶,旁边还摆着两包瓜子,那阵仗像是要熬夜打怪通关。家长路过书房一看,心里直乐:我家娃真争气啊。
可等成绩出来一查,排名稳稳地在“中不溜”徘徊,没半点长进。
他们的问题在哪儿?
不是不用功,是效率实在惨不忍睹。
坐在书桌前十个小时,真正有效学习的时间可能就一个小时。剩下的九个小时,眼神飘忽地盯着书本,灵魂早就出窍了,偶尔假装奋笔疾书。
仔细一看,纸上画的全是蚯蚓似的线条。
培训班对他们来说,更是雪上加霜。
思维水平中等的孩子,还能靠套路刷题保住“中坚力量”的位置;但这些“假努力”的孩子,一下课就跟精神分裂似的,学校的知识点是一条线,培训班的又是另一条线,自己脑子却开不出双核,根本处理不过来。
最后结果就是,被两边轮番“收割”,学得越来越累,成绩还越来越差。
这种状态,特像健身房办年卡的人。
钱交了,运动装备买齐了,每天也去打卡,但一进健身房先自拍二十分钟,跑步机上走两分钟就下来,最后点一份蛋白奶昔,安慰自己“今天也很努力”。
努力的外观拉满,实际效果却惨淡得很。
最后一种学生,就更有戏剧性了。
他们去培训班,压根不是为了学习,是为了逃避家长监管。表面上说得冠冕堂皇:“妈,我去补课了。”结果背着书包出门,心里盘算的是:
今晚跟同桌聊八卦,顺便打几把手游。
培训班老师呢?也懂人情世故。
为了留住生源,哪怕看出这孩子根本没在学,也会装作欣慰的样子点头称赞:“不错不错,进步很大。”
家长一听这话,心里更踏实了,学费交得心甘情愿,甘之如饴。
说句残酷的实话,这类孩子要是真心想学习,就算天赋差点,至少也能保住中等水平。但实际情况是,他们花的钱跟火箭升天似的,噌噌往上涨,成绩却稳得像铁锚,纹丝不动。
有的甚至考出个位数,还能若无其事地说:“这题型老师还没讲到。”
仿佛责任全在别人身上,跟自己一点关系都没有。
然而这种现象,真不少见。
说白了,培训班成了孩子们的“地下网吧”,老师和学生之间,还默契地形成了一个奇妙联盟:你装学,我装教,家长装相信,大家谁都不戳破那层窗户纸。
最后结果呢?
除了钱包被掏空,其他一切都在原地踏步,没一点改变。
以上这三类学生,看上去差别挺大,但内核都一个毛病:把学习当成了“短期效益工程”。要么依赖速成技巧,要么沉迷假努力,要么干脆混时间。
短期内都能找到理由自我安慰,长期来看,全是埋着的地雷,迟早要炸。
我自己的体会是,学习这东西,跟修路差不多。
光刷题,就像临时铺层水泥,走两步看着挺好,一下雨就烂了;练思维,就像打地基,短期内没啥花哨的样子,但几十年都稳当得很。孩子们要是真想走得远,就得硬着头皮突破舒适区,哪怕一开始成绩没立竿见影的提升,最后也能在大考里笑到最后。
至于家长,也别天天盯着培训班的广告词发呆。
想想自己花钱买会员追剧,广告吹得天花乱坠,最后看完还是觉得烂尾。培训班也一样,效果不是看当下的爽感,得看孩子脑子里到底留下了什么,是不是真的学到了东西。